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正式颁布,这一年也是狄邦开启国际教育之旅的元年。发展至今,狄邦已为27所学校提供国际高中课程服务,建立的国际课程中心多达34个,在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引进、探索与创新领域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力。
外籍教师的招聘与管理,学术体系的创新与实施,以及学生升学与职业规划指导是狄邦国际高中课程服务的三大硬核,其中学术体系的运行有赖于狄邦多年锤炼的一支学术管理团队。
2019年5月31日-6月1日,狄邦全国学术校长会议在上海召开,借此机会就让小编带你们走近这个略带神秘感的团队,对于狄邦硬核是如何练就的进行一番窥探。
狄邦全国学术校长会议有个“CP会议”的简称,狄邦每个学年组织三次CP会议,来自全国34个课程中心的学术校长和总部的AQM团队(注:AQM意为学术质量管理)一起就课程中心的学术管理进行切磋与交流,旨在不断提高学术校长的学术及综合管理能力,更好地为合作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管理指导和支持。
按照狄邦CP会议的常规,在狄邦教育学术总监John Birchall先生的带领下,学术校长们根据AP、IB、A-Level等不同的课程类型分成三个讨论小组,就各自工作规划及遇到的困难进行了深入讨论。本次的话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多维度利用诊断性测试数据,以达到改善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满意度的目标。
管理心得的分享环节,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外方学术校长Leigh Smith先生、大连二十四中的Paul Taylor先生和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John Humphreys先生做了重点阐述:Leigh Smith先生提出了创新在管理中不容忽视的作用,他尝试通过专业化的培训、有效的流程制度实施高效管理;Paul Taylor先生认为在教学管理中了解中西方教学差异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尊重差异的同时,需要与学生和教师做出恰当的沟通,以获得认同。John Humphreys先生分享了他的管理心得——正确的定位、评估团队及周边的环境,具备同理心和开放的心态,这些在管理中缺一不可。
会后小编了解了一下这几位学术校长的背景,发现他们扎根中国国际教育多年,在狄邦课程中心的任职时间都超过了7年,可谓是跨越了七年之痒,其中Paul Taylor先生的“狄邦年限”更长达11年之久,这些校长形成了狄邦学术的中坚力量,核心之硬可见一斑。
总部AQM团队则在学术副总监Caroline Lincoln女士的带领下与会。这个团队有着“飞行团队”之称,他们在每个学年都会制订详细的工作计划,在全国27所学校对34个课程中心的学术进行评估,负责对中心的整体教学及教师情况进行把脉,出具评估报告。同时,这个团队也负责狄邦国际高中课程业务板块的学术顶层设计,开展课程开发与研究工作,实施课程专业培训和领导力培训,整合海外教学资源;近期,AQM团队还开始着手双语教师培训的支持,以及融合课程的研发工作。
小编在这次会议中惊喜地发现最大的收获来自于狄邦教育集团总裁张博文先生。张博文总裁在会议开始时致辞,他对校长们为狄邦国际课程中心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表示衷心感谢,同时也对狄邦在这个行业中所做的探索和创新进行了阐述。
张博文总裁总结了中国国际化教育发展的进程,指出中国基础教育阶段的国际化教育经历了探索性引进、粗放式发展、进一步融合,以及创新四个阶段。他回顾道,2004年与人大附中合作开设了A-Level课程,成立了公立中学第一个在教育部备案的国际高中课程中心,从此狄邦走上了为中国发展培养全球化人才之路,狄邦自身发展也成为中国国际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博文总裁向学术校长们进一步介绍,这个行业在经历了迅猛发展与不断洗牌后,以《新民促法》出台为标志的新时代已经到来。狄邦在这个历史时刻依然勇于创新,正在通过创办和运营K-12国际化学校,深入探索中国内涵与国际特色的中外教育融合,实现培养具有世界竞争力人才的育人目标。
张博文总裁最后总结道:“狄邦参与了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见证了中国国际化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非常希望并欢迎在座的学术校长们,以及你们团队里的优秀的外籍教师能跟狄邦教育一起,为中国国际化教育做出贡献、付出一己之力。”
张博文总裁的一席话听得小编热血沸腾,如此硬核的掌门人,如此硬核的团队,对中国国际化教育的理解如此深刻,铸就了狄邦的坚强核心,面对新纪元的开启,狄邦已做好了拥抱未来的准备!